1.
去参加了HTC VIVE新品体验会。
HTC VIVE的几次重要的发布会我之前都有参加,不过自己已经不在VR圈里三四年了,做为一个曾经的从业人员,跳出圈来再看虚拟现实,可能更有些发言权。
汪丛青汪先生的讲演水平我还是很愿意听的,比较有印象的一次是他把苹果称为fast follower,把特斯拉称为真正的创新者,并将HTC VIVE以真正的创新者自比。
这一次,他分析了一个关于屏幕的大势,认为人类的屏幕会有一个由简到繁,再由繁到简的过程,而虚拟现实恰好是将屏幕由繁到简的最好的品类。
比如,以前只有电视,现在我们的生活除了电视,还有电脑、手机、手表等等很多屏幕,他认为以后的个人屏幕会越来越少,甚至少到只需要一个虚拟现实眼镜,再甚至没有屏幕。
对此观点,我不置可否。每一个涉及未来和创新的重要观点,如果很轻易地下是或者否的结论,那会是对一个思考者的不尊重,也是对自己的不尊重。
不过,作为一个曾经的圈内人,我想结合自己的经验聊聊未来的虚拟现实会是怎样的发展情况。
2.
首先,VR行业最近几年并没有保持很高的增长速度,HTC VIVE的销量增长基本保持在几个亿的盘子。
发布会里销售老大解释主要有疫情和新品的原因。
这个老实讲,从一个新兴科技产品的角度讲,我个人不很认同。
如果是一个刚性需求生产力工具,疫情期间应该是猛增才对,比如PC的销量最近两年增长很快,而且我们国内的疫情影响也并不是很大。
我们依然认为HTC VIVE是VR行业的绝对领袖企业,销量好与坏,更多只能体现出行业目前暂时遇到了瓶颈。
虚拟现实渗透入各个行业的方方面面,教育、医疗、政务、游戏、艺术等等很多领域,我们也必须承认虚拟现实作为生产力工具来讲,是可以提高甚至大幅度提高效率的。
包括虚拟现实的硬件提升,在轻便性,眩晕,可视角度等等基础方面也有更好的表现,加上进入虚拟现实行业的从业者越来越多,复杂方案能力或者客制化实现也达到了更高水准。
行业遇到瓶颈的原因,也很可能在于此。
当每个人都体验过虚拟现实以后,很难形成粘性。技术越好的设备,被体验过后依然不会形成强依赖性。
我朋友经营着国内非常大的虚拟现实电子产品网店,可以说对虚拟现实产品的了解非常深入,可他们的员工很少自己主动体验产品。
我也和一些专业的线下游戏店面也聊过,一次最多半小时,玩多了得晕吐,关键是VR游戏设计确实不怎么好玩,体验可以,没有深入玩的欲望。
这些问题,还仅仅是行业的表象。最可怕的是,我在这个行业里的朋友们,几乎没有一个是真心喜欢VR/AR/MR/XR的。
他们从事这个行业的原因很简单,竞争相对小,利润相对还可以。
由于买单者往往是政企大客户,大家对于行业的推动完全是利益驱动而非行业产品自身的走势。
举个例子,上个世纪末,电脑开始普及阶段,政企大客户和高端消费群体都开始采购电脑,也会有很多人开始逐利,但是很多人从他接触电脑的第一刻起,就爱上了这个东西。
但是虚拟现实却不是,很多从他接触这东西开始,就没有感觉甚至感到厌恶,因为似乎确实“没什么用”。
3.
一个新兴的事物,在如今的科技社会里,绝对没有“养市场”这个概念。
看过一份报告,我国的虚拟现实市场规模(硬软件都算入)2021年会达到一千多亿元,2015年是15.2亿,整个大行业每年的增长速度很快。
我们姑且认可这个数字,即使是达到一千多亿元的规模,但是作为终端市场,和PC以及手机的规模还是差太多。
作为一个主打生产力工具的行业,千亿规模真的很小。
还有用时间去养市场,认为金子总有一天发光,VR早晚有一天会爆发的观点。
这种观点的最大问题在于,在科技领域里,变化太快,替代VR的事物没准儿都能很快冒出来,等是等不来的。
总体来判断,如果VR保持目前的产品和技术结构,按照传统的行业思路去做市场的话,很难有大的突破。
4.
那将来的VR/AR/MR/XR的方向可能在哪里呢?尽量简写几点:
1)作为从业者或者创业者来说,如果自己都不喜欢虚拟现实,自己都骗不了自己,何必浪费时间在这个行当里痛苦挣扎呢?
吹是吹不出未来的,充分的思考才可以;
2)结合我们之前说过的科技周期的说法,作为新技术和老技术的联合,在投资市场里,这个行业的故事足够多,未来几年依然会是投资热点;
3)大行业在个人消费者方向陷入了低潮,但是现在的大多VR企业很可能最后都在给任天堂或者索尼等游戏公司培养用户。
VR游戏其实更符合人性。做最难的事情,谁有C端市场的魄力,谁才可能有最后的成功。
4)尽管案例少,标准化技术很不成熟,AR很可能替代VR成为未来。
因为人性里的惰性,让未来的科技生活里一定是拿来即用,拿去即走的。